甘孜日報 2017年08月09日
■本網評論員
俗話說:“一技在手,吃穿不愁。”透視貧困原因,可謂五花八門。一個家庭的貧窮,除了因災、因病等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之外,除了懶散、怠惰等好逸惡勞的內在原因之外,知識與技能的貧乏,是致貧的關鍵所在。破解之道何在?實踐給了我們答案:治貧先治愚、扶貧貴扶智。
人窮窮一時,智窮窮一世。一個沒有知識與技能支撐的家庭必然貧困,而這種貧困不僅擺脫難度大,而且還具有“代際傳遞”的特點。因此,扶貧之要,在于“扶智”;“扶智”之舉,在于“遠”“近”兩手硬,抓好“兩代人”。
抓好“兩代人”,首先要著眼長遠抓孩子。知識改變命運,再窮不能窮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先扶智,絕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睙o論是國家啟動實施的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還是我省民族地區(qū)教育十年行動計劃,都為教育扶貧注入了強大生機與活力,點燃了貧困家庭孩子求學求知求成才的夢想。因此,我們一定要站在“消除貧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高度,著力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繼續(xù)教育等層面構建全領域結對幫扶關系,精確對準最貧困群體,確保貧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作為各級黨委、政府要著力抓好教育規(guī)劃、加大投入力度、營造重教氛圍,讓校園成為最好的建筑,讓教師成為最受尊重的職業(yè);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著力抓好各項惠教惠師惠生政策的落地落實,讓校園的育人環(huán)境更優(yōu),讓農牧民群眾主動送孩子上學成為習慣;作為學校要著力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管理,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學有所成;作為家長要著力克服“與其送孩子上學,不如讓其從小種地放牧”的錯誤思想,自覺把送孩子上學作為一種法定的義務和責任,積極主動配合學校與老師共同參與孩子教育,讓孩子學本領、長見識、闊視野;作為學生更應當樹立遠大理想、放飛希望夢想,尊師守紀、勤勉好學,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讓知識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抓好“兩代人”,其次要著眼現(xiàn)實抓大人。技能改變現(xiàn)狀,“授之以魚”不如 “授之于漁”。在現(xiàn)實生活中,貧困群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文化程度普遍低、觀念落后更新慢、思路不活辦法少、脫貧無門苦惱多、致富無路技能缺,而農牧民群眾的智力水平高低決定其貧富程度。盡管幫扶資金、建設項目等“輸血”式的扶貧雖然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一次性筷子”與“失靈失效”的悲劇卻在辛辛苦苦的幫扶中無休止地上演,很難從根本上走出“扶了依舊貧”這一“久治不愈”的怪圈。因此,我們必須著眼“培訓增智”與“創(chuàng)業(yè)強智”這兩大載體,切實打好“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政策組合拳,緊緊依托實用技術推廣、短期技能培訓以及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培訓等項目,采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著力提高貧困群眾的科技素質、職業(yè)技能和經營能力,并將“想富、敢富、能富”思想植入到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發(fā)展能力的實踐之中,不斷拓寬脫貧致富渠道,進而實現(xiàn)“一技在手、一人就業(yè)、一家脫貧”。
因此,在脫貧攻堅中,我們一定要把扶貧與“扶智”有機結合起來,既注重教育扶貧又抓實技能扶貧,既注重“授之以魚”更側重“授之于漁”,真正做到“扶志”與“扶智”相提并論、“扶德”與“扶根”并駕齊驅、“輸血”與“造血”相得益彰,不斷激發(fā)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進而徹底甩掉沉重的“貧困帽子”,過上給力持久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