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州交通運輸局援藏干部唐利方
■見習記者 劉小兵
“父親給我取名‘利方’,就是希望我對四方有利,現在我從事公路建設這一行,就是修好路便利四方。”州交通運輸局援藏干部唐利方和同事們開玩笑時這樣說。2004年本科畢業(yè)投身公路建設行業(yè)以來,唐利方參與修筑的公路長達6000多公里,遍及西藏阿里、山南、林芝、云南迪慶、四川阿壩等地。在高原藏區(qū)修路異常艱苦,但每次道路通車時老百姓臉上的笑容又讓他感到無比自豪。漸漸地,他對“藏區(qū)公路人”這個身份有了一種特殊的情結。
毅然決然選擇舍小家
2014年6月,第三批援藏干部選拔開始,正在映秀工地上的四川興蜀公路建設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管段工程師唐利方毅然提出申請,并以出色的業(yè)務能力和堅定的政治素養(yǎng)通過省交通運輸廳的選拔。
要想去援藏,在通過組織選拔后,還需要家人的支持??墒?,孩子剛滿兩歲,妻子工作又比較忙,60多歲的父母還在內江老家;四處漂泊的公路建設工作已經讓自己與家人聚少離多,好不容易離家人近點又要遠赴異鄉(xiāng),而且援藏工作任務更加繁重,加之長時間的高原工作已經讓他的身體吃不消了。因為這些,家里人是反對他援藏的。但是,唐利方早已下定決心要去援藏,好不容易說服了家人,卻又在出發(fā)時出現了意外。
2014年8月21日是援藏隊出發(fā)的日子,唐利方頭天晚上就激動得一宿未眠,快要出發(fā)時他接到了一個電話,“你奶奶被車撞了,頭部受傷,已經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電話兩頭傳來父親焦急的聲音,想想83歲的奶奶一直是最愛護自己的人,唐利方的心突然掉進了冰窟窿,淚水順著臉龐流淌,思想陷入艱難的掙扎——是立即回家,還是繼續(xù)進藏。最終,他選擇了后者。
臨危受命用心用力干工作
唐利方掛職州交通運輸局建管科副科長,一到崗他就向領導提出自己要到一線去,于是他被派到省道217線甘君路項目上。當時,該項目已經接近尾聲,有著多年經驗的唐利方深知“行百者半九十”的道理在筑路行業(yè)尤其突出,臨近完工,倒排工期、質量檢測、細化完善、勞資兌現、糾紛協(xié)調等工作都相當集中。作為管段工程師,整個路段的進度統(tǒng)籌、質量把關、安全保障,唐利方都要負責,還要參與糾紛協(xié)調工作。到工地后,他立刻向項目經辦人、同事、村民全面了解項目情況,在最短時間里將項目上存在的不足理出了頭緒,提出了解決辦法。
為了確保施工安全,唐利方督導相關單位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詳細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為了保障質量,他每日沿著施工路段巡查,對每一個施工流程都親自把關。檔案資料管理也是他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從項目立項到驗收,中間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資料他都要反復核查,分類處理。
兩個月過后,手上的任務稍有松懈,唐利方抽空回了趟家。此時,最親近的奶奶已經認不出自己,雖然心疼萬分,唐利方第二天又趕回了項目工地,哪知這竟是與老人的訣別。不久,甘君路如期順利通過驗收。對唐利方而言,這也算是對奶奶的告慰,他相信如果時光倒流,過夠了窮苦日子的奶奶也會支持他去幫助藏區(qū)人民脫貧致富。
一絲不茍盡職盡責保質量
完成甘君路項目后,唐方利來到他援藏工作新戰(zhàn)場得榮縣,先后參與二得路瓦卡段水毀應急搶險和瓦卡路升級建設工程。得榮縣干燥缺水,不僅生活艱苦,道路施工也面對更多難題。作為資深的公路人,唐利方深知“質量是路的生命,也是修路人的生命,任何偷工減料的施工行為都是對生命的踐踏”。
從材料的選定、運輸、儲存到每一個施工流程、細節(jié)的掌握再到收尾、檢測,唐利方都要親自把關,發(fā)現任何不足都會立刻指出,輕則批評指正,重則責令返工或停工整頓。在二得路某段施工時,所用河沙中樹皮、草根、泥土團等雜物超標,整改無效后,他果斷召開施工現場工作會議讓施工隊伍立即停工,將剩余河沙全部清除出施工現場,已經使用的立即拆除、返工。一年多來,類似的返工事件不少,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勸他,反正兩年一到就走人,何必太認真!他卻說,“越是因為時間短,越要講良心,不能自己走了,將攤子丟給別人,更不能因為質量問題讓群眾不放心。”
客觀公正用心用情消阻力
公路建設是大工程,所涉地域寬廣、人口眾多,占地賠償糾紛協(xié)調問題是工程開展的重要阻力。作為“管段工程師”,糾紛協(xié)調不是唐利方負責的工作,但道路施工對土地的實際影響則需要他這個專業(yè)人員進行說明,某種程度上,他就是群眾和政府在占地協(xié)調問題上的“中間人”。對此,唐利方的原則是客觀公正、實事求是,既要控制項目成本又要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對于漫天要價的群眾,他就耐心開導,讓他們理解自己才是公路的最大受益者,當修路影響群眾的地基或土地需要筑堡坎時,他總是爭取把它筑高點、長點,如果從地邊通過的道路影響到群眾下地干活,他就爭取在路邊修個小階梯。用他的話說就是,“要在資金滿足的情況下盡量減少修路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對于征地補償不足的,他就積極與項目方協(xié)調,監(jiān)督其按相關規(guī)定給與補償。
在某段道路施工時,村民要求涵洞必須同時作為人畜通道的要求,因為安全原因沒有實現,情緒失控的村民與施工隊負責人發(fā)生爭吵,唐利方上前勸阻,卻一腳踩空,跌倒在身后的拖拉機上,腳踝被掛下一塊肉,鮮血直流,他硬是忍著疼痛調解直到雙方達成共識才去包扎傷口。在協(xié)調中“兩面不是人”的情況不少,可是唐利方總認為,只有處理好了糾紛,工程才能順利推進,修路惠民的意義才能早日實現,所以受再多的委屈也是值得的。
身體力行爭分奪秒搶險情
除了修路施工,道路搶險也是唐利方的重要工作。得榮縣大部分地區(qū)坡陡林稀,干燥少雨,一遇大雨就易發(fā)生滑坡泥石流阻斷交通。為此唐利方親自帶隊到隱患突出的得榮至香格里拉公路沿線進行排查,提前設置防護網。前不久一場降雨,導致甲學中橋路旁山體開裂,滑落砂石約6000立方米,事先設置的防護網被砸得四分五裂。為了搶通道路,他在現場親自指揮,連續(xù)奮戰(zhàn)3天3夜。嘴唇被吹裂了,臉龐被烤黑了,但是看到過往的車輛和行人露出感激的眼神,他就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6月12日,記者再一次見到唐利方時,這個被曬得黝黑的“小康巴漢子”正在得榮縣瓦卡鎮(zhèn)改建公路上來回巡視。被問及對即將到期的援藏工作的感受,他說:“有過快樂、惆悵、失望、滿足,也挨過罵、受過氣、流過血,但從來沒有后悔過。修路就像養(yǎng)孩子,不管多么辛苦,看到它發(fā)揮作用時就會感到欣慰。當甘孜藏區(qū)人民踏上好路奔小康時,想到這里面有自己的一份努力就是我作為一個公路人最大的價值。另外,這里神奇的風光,淳樸的民風也為我的筑路生涯留下了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