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10月12日
◎唐寶民
在學術(shù)教育界,如果提起北大,人們自然就會想到蔡元培校長;那么,如果提起清華呢?當然就會想到梅貽琦校長。梅貽琦先生終身服務于清華實踐,“生斯長斯,吾愛吾廬”,是當之無愧的“兩岸清華永久校長”,為清華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梅校長的事跡,值得我們永久紀念。著名學者岳南先生在《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中,為我們詳細地記述了梅貽琦校長的生平事跡,并將清華大學從建校到梅校長逝世的歷史沿革做了一番梳理,為我們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及精神風貌。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提起清華大學,梅校長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存在。清華大學的前身,只是一個沒什么名氣和學術(shù)地位的留美預備學校,梅貽琦先生就任清華校長之后,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就開創(chuàng)了清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使清華聲名鵲起,成為與北大齊名的高等學府。梅貽琦先生是清華的象征,清華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文化理想的實踐地,正因為有了梅貽琦先生的努力,清華才迎來了群星燦爛的歷史時期,成為一所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八年抗戰(zhàn)中,梅貽琦先生兼任西南聯(lián)大校務委員會常委、主任,創(chuàng)造了中國教育發(fā)展史上的又一個奇跡。晚年在臺灣創(chuàng)建新竹清華園,奠定了新竹清華大學的基礎,可以說,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清華,他不愧為是清華的“終身校長”。
梅校長留給我們的另一份重要遺產(chǎn),就是他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直到現(xiàn)在,他的辦學理念仍然不過時,現(xiàn)在一些高校,不惜貸款去大搞校園建設,僅一個大門就花上百萬元,這樣的新聞總能讓人想到梅校長的那句至理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泵焚O琦先生所倡導的這種傳統(tǒng),早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種理念,遺憾的是,當下一些大學的做法卻與這種理念背道而馳。在教學實踐中,梅校長推行教授治校方略,倡導學術(shù)自由,從而使校政井然有序,學術(shù)空前繁榮?!拔羧罩^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于此注意也?!保焚O琦語)
梅校長不僅以其學術(shù)思想及教育理念影響了一個時代,也以其人格風范為后人樹立了榜樣,他權(quán)高位重,卻一生清貧,以至于太太不得不擺地攤兒賺點錢維持家用開支;他有著極強的原則性,就是對待自己的親屬,也絲毫不客氣,他的侄子梅祖武曾經(jīng)報考清華大學,但成績不夠,梅貽琦沒有動用自己的權(quán)力為侄子走后門,侄子無奈地去了北洋大學;幾年后,他的小女兒梅祖芬也報考清華大學,成績同樣不合格,梅貽琦依然堅持原則,梅祖芬去了燕京大學;晚年在臺灣,他一直把一個手提包帶在身邊,他逝世后,人們打開那個手提包,發(fā)現(xiàn)里面裝的是清華基金的賬本,一筆筆來往賬目,清清楚楚,不差分毫。在清華的多位校長中,能夠架構(gòu)起如此完美的人格平臺的,恐怕也只有梅貽琦先生一人。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先生在臺灣去世,人們把他安葬在他親手創(chuàng)辦的臺灣新竹清華園,他的墓地被稱為“梅園”,墓地周圍的樹木被稱為“梅林”,每年的5月19日,人們都不約而同地來到這里紀念他,表達對一代杰出教育家的追思和敬仰。“回首故園清絕處,堂前古月伴孤松?!彼谷艘讶?,懷念依然,國學大師毛子水先生的懷念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的心聲:“我嘗獨居深念,覺得要使我們在文化上能夠和世界文明的民族并駕齊驅(qū),唯一的方法只有努力于教育。所謂‘努力’,并不是虛張聲勢的宣傳,亦不是自欺欺人的表面工作,乃是遵循正直的大道切切實實,一絲不茍地做去。能夠這樣做的教育家,半世紀來,我們國家里為數(shù)極少;而月涵先生則是這個極少數(shù)人中的一個?!?/span>
作者以紀實的手法展現(xiàn)了梅貽琦先生的成長、留學及其執(zhí)著于教育事業(yè)的風云歲月,塑造了他忠誠無私、剛毅仁愛的人格精神,同時記述了清華大學數(shù)十年的發(fā)生發(fā)展史,折射出了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程,構(gòu)思精深、材料翔實,讀之令人感懷深思、嗟嘆不已。
最新消息